《沁園春·長沙》教學的幾點體會
《沁園春·長沙》教學的幾點體會
四川省德陽市黃許職業(yè)中專學校 陳天潤
《沁園春·長沙》是毛澤東詞作中的精品,藝術性和思想性都很高。編者將該詞編入中職語文教材(倪文錦于黔勛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)職業(yè)模塊版(工科類)的第3單元:“人生與創(chuàng)造”,其目的要學生積累一定的詩文基礎知識,對詩文進行簡單欣賞,同時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。但是工科類職校學生,男生為主,專業(yè)長于動手技能,不會對詩詞歌賦有特別的興趣,教學有一定難度。我的思路是“以文為綱,本色解讀,化繁為簡”,完成課文教學。
一、以教材導讀為綱,抓住詩文整體思路
《沁園春·長沙》的課文導讀共有4個段落,文字淺顯易懂,對詞文的背景、內容、主題等都有交代,是該文的高度概述。讀懂了教材導讀,就知道了學習該文的路徑。
教材導讀的第1段交代了詞作的寫作時間和地點:1925年深秋,湘江中的橘子洲。在此,教師可以給學生鋪墊臺階:試想一下,在深秋時刻,萬物蕭條之際,多數(shù)人都容易引發(fā)傷感,所謂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就言于此。但毛澤東作詞時雖是深秋,但他的心境很不一樣,因為此時此地于他有格外的意義,那么格外的意義是什么呢?。
繼續(xù)研讀導讀文本,則該段導讀交代了詞文背景:長沙是毛澤東年輕時求學的地方,后來他因參加革命離開了這里。1925年春,他回來湖南組織了農民運動。同年秋天,毛澤東又要到廣州去接辦農民運動講習所。毛澤東此時是路過長沙停留,重游故地。他追憶往事,感慨現(xiàn)實,遂作此詞。少時的夢想,今日的戰(zhàn)場,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?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呢?可以這么說,只要指導學生讀懂了教材導讀的首段,就會合理的推測:此時的毛澤東,重任在身,年輕有為,他即將把革命的火種由故鄉(xiāng)向廣東撒播。該詞不應該是逢秋的寂寥呻吟,而是“春風得意馬蹄疾”的興奮、進取。由此指導學生推斷:本詞言志。
引導學生讀懂了導讀首段,就抓住了學習本詞的核心。那么,詞作是否就是言志呢?言的是何志呢?詞文中又是借助那些描寫來表達這種志呢?
教材導讀的第2段就對該文的內容有了明確的交代:該詞一是書寫了橘子洲的深秋美景,顯然是作者眼前所觀察的景物。二是追憶了作者年輕時在此地求學的生活。三是抒發(fā)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豪情。教師借此就可以給學生點撥:所謂景為情現(xiàn),情為景生,遇事而嘆,慷慨激揚,景和事都圍繞著情而發(fā)是人的正常情緒,作者抒發(fā)了“以天下為己任”的豪情,這種豪情其實就是一種志向。由此可見,本詞應該是風格豪放之作,這和普通人逢秋而觸發(fā)傷感有很大的差異,值得一讀。
繼續(xù)引導學生研讀教材導讀的第3段,該段落對學習中的重點和方法給了交代:一是要體會作者的情懷,欣賞雄奇壯美的藝術境界;二是要抓住詞文中的關鍵詞語。對詞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懷,我們可以在作品的具體教學環(huán)節(jié)給與掌握,但作品中的關鍵詞語是什么呢?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讀導讀段落的第2段的提示,快熟閱讀作品全文,應該很容易的找出答案。顯然,該文描繪了深秋美景。這種景物就在眼前,作者目睹所至,關鍵詞語應該是一個“看”字;作者回顧了往昔的求學生活,是一種追憶性質,關鍵詞語應該是一個“憶”字;其景其情都為抒發(fā)“以天下為己任”的豪壯大志,關鍵詞語應該是一個“問”字。這樣,對作品還沒有具體品讀之前,學生就能掌握其大略。
教材導讀的第4段,則引用了前蘇聯(lián)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,激發(fā)學生也應該像革命前輩們一樣,要胸有大志,學好知識,為自己也為社會打拼。這屬于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態(tài)度價值觀問題,我們可以把它融會在詞文教學中,在潛意識中讓學生得到感染。此處不宜給學生過多解讀。
可以這么說,教師指導學生用好教材導讀,對該文的基本內容、基本風格和學習方式進行大膽預測,就能降低學習臺階,化繁為簡,明確指向,交給學生學習本詞的金手指,以后的教學就容易多了。
二、抓住“看”字,咀嚼詞中的秋天意境
結合課文導讀,學生知道該文上闋是寫景,關鍵字是:“看”。那么,毛澤東看見了什么景物呢?在研讀中,學生很容易的找到:作者站在湘江中的橘子洲頭,他看見的景物有:山、林、江、舸、鷹、魚。同樣的道理,對這些景物,作者用了哪些詞來突出其特色呢?這些詞寫出了秋景的什么狀態(tài)呢?帶著這些問題,學生就能在閱讀中知道:毛澤東對這些景物分別用了“紅、染、碧、爭、擊、翔”等詞進行修飾,這些詞語準確而恰當,它們寫出了湘江的深秋顏色深濃,雄鷹展翅奮飛,魚在水中自由輕快地游動等事物。觀察時,作者從山上、江中、天空、水底囊括四個方面;觀察時,作者從遠眺、近觀、仰視、俯察包含四個角度。毛澤東由高到低、由遠而近,對當時的深秋景致進行了精致描繪,給我們呈現(xiàn)了一幅有形態(tài)、有顏色、會活動、有層次、夠開闊的祖國江山美圖。借助這種理解,我們就可以要求學生進入角色,設想自己就是當年的毛澤東,也站在橘子洲頭,要求學生閉眼構思畫面場景并說出來,加深對祖國雄奇壯美江山意境的感悟和熱愛。通過這種敘述,學生的表達能力,寫作能力也會會提高。詞文的意境表述如下:
眼前是緩緩而過的幽幽江水,水質清澈,直現(xiàn)水底。水底有些斑駁的亂石,還有些不知名的水草雜亂期間。在蓬松的水草間,高低錯落的臥石旁,紅白相間的錦鯉在輕盈的搖著尾翼,或覓食或嬉戲。遠處傳來幾聲汽笛的高唱,循聲而望,江那邊駛過無數(shù)的船只,你追我趕般的疾馳而過。湘江對岸的群山也換上了紅妝,那火紅的色調從山腳直鋪上山頂,映紅了整個天空。而蒼穹也是那么高遠和深邃,直讓人屏住呼吸。一只雄鷹在穹蒼翱翔,它碩大的展翼呼呼直響,搏擊著南天。此刻此景,讓人感慨萬千:祖國的江山竟然如此美麗??!叫人思緒翩翩,感嘆萬千??!
三、緊扣“憶”字,品嘗作者的求學人生
結合課文導讀,學生很容易的知道:該文下闋是追憶作者年輕時的求學生活,那么關聯(lián)字是:“憶”。那么,作者回憶的求學日子有何特點呢?在研讀中,從詞本身的描述里學生就很輕松的知道:作者的求學生活也不平凡,年少的毛澤東沒有虛度歲月,文中的一個“稠”就是作者對過往生活的高度濃縮。再繼續(xù)對文本的研讀中,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求學時的具體境況:少年毛澤東熱情奔放,勁頭十足。他勤奮好學,富有才華。他關心時事,遇有不平就寫出激濁揚清的文字,抨擊黑暗現(xiàn)實。他英姿颯爽,志向高遠,不為眼前的蠅頭小利所動,把解放天下當作了自己的任務。由此可見,在學生時代毛澤東就時刻關注著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命運,自那時起就萌發(fā)了“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”。
同為少年兒郎,年輕的毛澤東能把自己的勤奮和國家的命運主動的聯(lián)系在一起,那么今天的中職學生,我們同樣年輕,和當年的毛澤東一樣陽光燦爛,我們何去何從,值得思索。在此,教師只需點評一句話,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,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就達標了。
四、讀懂“問”字,感悟作者的壯志豪情
既然毛澤東求學時就有“以天下為己任”的壯志,那么成年后的毛澤東踐行了自己的志向嗎?引導學生再次結合課文導讀中的背景,很容易明確:毛澤東沒有忘記自己年輕的抱負。1925年,毛澤東回家鄉(xiāng)湖南組織農民運動,同年秋天,他又要到廣州去接辦農民運動講習所,這正是在實踐他的志向。此刻,毛澤東回到求學時的故地,看到此地此景,兒時的夢想又再次浮現(xiàn)在眼前,他的情緒應是怎樣的呢。詞上闋中的一個“悵”字卻給了我們一個較意外的撞擊。因為“悵”乃“失意,不痛快”之意,文章的情感脈絡陡然轉彎。但此刻此地,祖國河山華麗如畫,作者的革命事業(yè)也正如火如荼,毛澤東為什么要傷感呢?引導學生再次結合教材導讀,學生就會聯(lián)想到,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(zhàn),民不聊生,如此美麗的河山并沒有掌控在人民手中。為此,作者感到痛心,感到壓抑,作者此時從事的革命工作就是要救民于水火之中,完成自己的志向。所以,他才仰天疾呼:“問蒼茫大地,誰主沉???”這一個大大的“問”字,作者就是要一噴胸中的無窮憋屈,一吐胸中的壯志豪情。成年后的毛澤東,他的革命熱情沒有消退,依然像他少年求學時那樣,深信國家民族的命運,乃至人世間的一切都應該由像他那樣的熱血青年來主宰,就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,要勇敢地投身革命風浪中去,擔負起國家命運的重任。該文中的“誰主沉浮”語句,在文中既照應了毛澤東少年時發(fā)奮求學的場景,在該文的背景中又得到了合理解釋和升華,這句昂首大問把毛澤東的革命形象一下子樹立起來,體現(xiàn)了毛澤東對人生的一種積極追求,對國家命運的由衷關懷。
毛澤東把自己的追求和當時的中國現(xiàn)實結合起來了,奮斗不止,成就了一番事業(yè)。今天重讀該文,我們不得不驚嘆毛澤東的凌云之志,也給我們許多啟示。只要將這些給學生點撥一下,對學生還是有現(xiàn)實的教育意義。
《沁園春·長沙》確系毛澤東詞作中的上品,他創(chuàng)作的時間離今天已經很遠了。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背景都和當時的時代相距甚遠。但我們用好了教材的導讀,就交給了學生學習本文的金鑰匙。找準了文中的幾個關鍵詞語,則把文章化繁為簡,較清晰地把景物描寫,生活敘事,抒發(fā)情感串聯(lián)起來,學生接受較容易,學習興趣較高,學習效果就較好。